会计是确认、记录、传递具有相关性、可靠性、可比性组织活动信息的信息系统和计量系统。用通俗的话讲,会计就是要把组织的重要活动尽可能用货币的方式加以计量,并对其他企业的此类信息加以解读。现金、债券、股票要用金额计量,设备、房地产、存货这些没有直接面额的东西也要用金额计量。举几个例子吧。
比如,工厂到了年底,仓库里有一批未销售完的存货。这批存货的价值是多少呢?
首先,谈及“价值”,可能有多种不同含义。它可能是这批存货未来可实现的经济价值,也就是预期售价;也可以指过去该组织在这批存货上投入的资源总价。于是设计会计准则的人就要考虑了,应该用哪种方式计量呢?未来可实现的价值虽然代表了“机会成本”,但会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变动;评估方法的不同也会有很大差距。这就给财务报告留了很大的作弊空间,企业就可以借此机会进行不实披露。因此,会计准则原则上要求以历史成本计量存货。(当然也有例外)
其次,企业中哪些花销应该被认为和产品的生产有关呢?除了直接花在存货上的材料、人工、水、电,为了管理车间花费的资源要计算在内么?销售、营销等费用呢?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工资呢?工厂的党团、工会活动呢?存货是资产的一种,而资产的定义是未来能为组织运营产生经济影响的成本;按照这一标准,行政管理、营销因为其经济影响不确定而不能计入资产;销售因为其经济影响发生在过去也不能资产化。
最后,工厂过去一年投入了很多物料和人工,也卖掉了很多产品,这些产品的物料和人工的价格都随着市场变化而波动。那么过去一年发生的成本中,有多大一部分应该分配到现有存货上呢?把过去发生的物料价格、电力、人工价格一五一十追溯到每一件存货上么?这样做可行么?即使可行,有意义么?所以会计准则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又要假定存货先进先出、价值平均或先进后出。平时的管理中,出于成本控制的需要,企业还有很多未生产完的产品,实际花销信息还不可用,这些存货的价值又如何确定呢?就要参考预算数据、历史数据予以计算;在期末为了控制成本还可能要依据成本标准进行差异分析。
再比如,企业购买了另一家公司发行的债券。现在我想把这份债券卖掉,那这些债券的价值应该如何计量呢?
你可能会说,不如就把到期时的还款额和期间的利息都加在一起吧。那么问题出现了:假定这个数字是10万,三年内收回,那么债券的总收回价格是10万和我手里持有10万元现金经济意义真的相同么?如果我手中直接持有10万元现金,那么这三年里我可以用这些钱去生产产品、从事商贸,三年后10万可能就变成15万了。我哪怕存银行里三年以后它也要涨的啊。因此,这三年间断断续续总共收10万的价值是小于手中直接持有10万的,要根据这10万收入的时间(现金流特征),根据市场上的一般收益率予以折算。
最后一个例子。假如本公司购买了另一个公司的一些股票,那么这些股票的价值怎么去计算?
首先,本公司持有的股份占总股份的百分之多少?持有5%、25%、65%是不同的。持有5%的话,那和炒股的股民没什么区别;持有25%,一般来说就在被投资的公司(下称B)董事会有席位了,可以对该公司的决策施加重大影响;65%的话,这家被投资公司基本就是本公司说了算了。这三类的计量方法都有区别。我们就假设是25%的情况。
其次,想知道投资的价值,那就要知道B公司值多少钱。那B公司的机床、厂房应该按公允价值(通俗而不准确地说,就是市场价)计算还是按历史成本计算?公允价值好像更准确;但历史成本更容易获得,操作起来更经济可行。因此学界就产生了两种对立的态度;现行新准则倾向于公允价值,但实务人员和学者时常批判这一规定是盲目跟风,不切实际。
最后,假定B公司的净资产总额是1000万元,购买股份花了300万元,那么确认股权投资时应该用250万(1000*25%)计量还是300万计量?准则认为是以300万,因为超出部分是公司的商誉。如果反过来,购买时只花了200万呢?那么一般按250万计,50万差额视作B在谈判中的让步,计入本公司的营业外收入。如果是用存货换得的股份呢?是按存货的成本还是市场销售价格计算?一般按市场价计算,计入收入;存货成本按成本转出。
上面的几个场景都是会计的学习、研究范畴。这一学科通常被人看作是财务报告领域的学问;但实际情况中,财务报告固然很重要,会计作用却远远大于此——组织经营所需要的一切关于自身的经济信息,都要依赖这一学科计量。她是经济世界的语言性学科;是组织内各部门、投资人、学者、社会公众相互交流的基础。
至于这一学科的难易,我想这么说:
会计相比其他学科,其实很简单。比起自然科学,我们没有那些过分复杂的数学公式和实验;比起历史,我们不需要那种坐上数十年冷板凳去研读史书的耐力;比起社会学,我们不需要艰苦而敏感的社会田野调研;比起医科……算了,没有哪个学科能和医科比。
但所谓“学科无高低”,就在于各个学科要学通都是需要艰苦卓绝的努力的。体现在会计上,想要学通,我们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复杂、细碎的会计准则并建立知识体系,还需要理解这些准则背后的原理和这些准则中的瑕疵,而且要在实务中积累大量的经验,对组织及其经营建立准确而深刻的洞察。和大多数人理解不同,会计准则并不是一套机械化的规则,其执行要求从业人员的诸多职业判断。这些职业判断的建立,才是会计困难的部分,也是任何人仅通过念书本、写论文无法习得的。
所谓“好学难学”,不但是伪命题,且对人的学习是有害的。图易是不可求的——最简单的事情就是什么都不学,什么都不做,天天躺在床上睡懒觉最简单。举个有点功利的例子:初级会计职称好考,所以基本只有在校生找实习有用;注会不好考,所以哪怕只有证不干活每月也有人给钱。化用白居易的一句话——由勤入惰易,由惰入勤难。学习和成就都没有捷径可走,至少这种捷径是可遇不可求的。
有很多人认为会计十分无聊,我有一段时间也这样想过。但其实,一学科是否有趣,并非学科性质使然,而是身处其中的人心态决定的。凡是有价值的学科,均是值得学的,而且钻研其中都是有独到的趣味的;那些嫌弃一个学科无聊的人其实是观念闭塞、不愿变更成见所致。真正用心者,无论钻研什么学科,总能“始惊、次醉、终狂”。因此,无需担心会计无聊,也无需担心任何学科无聊。
但会计的职业性、实践性是很强的。学科内仅少数人能有机会从事研究;且其研究也无法脱离企业的现实经营环境,需要学者在企业先积累经验,且研究后也要不断与实务界保持密切交流。因此,如果对商业世界瞬息万变、利益优先的行业环境难以接受的话,那么选择前务必慎重。
不过,人的伸缩性很强,很可能以为自己不适合,其实“干一行爱一行”,做着做着就适合了。因此,这一选择固然重要,但条条大路通罗马,有能力的人无论在什么行业都能成才。祝题主前程锦绣。
《您好!会计学什么?好学吗?》有1个想法
嗨,这是一条评论。
要开始审核、编辑及删除评论,请访问仪表盘的“评论”页面。
评论者头像来自Gravatar。